人民城市与城市文化、空间治理——建大文化论坛(2023•夏)成功举办

2023年6月25日,以“人民城市与城市文化、空间治理”为主题的“建大文化论坛(2023•夏)”成功举办。国内城市文化领域知名专家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论述,分享心得,交流互鉴。论坛由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协办。百余名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师生线上参会。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冬梅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院长秦红岭教授主持专家主题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张守连教授主持交流发言环节。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教授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首都北京是人民城市的理论探索阵地和实践创新高地。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我校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多个专业,以及我校科研特色优势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均与“人民城市”相关。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北京建筑大学学科专业特色,我校率先推出本科生大思政课《人民城市》。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历程,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本次论坛的举办十分有必要,也恰逢其时。

论坛主题报告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人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士林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忠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周尚意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陈少峰教授六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的刘士林教授,作为上海人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是国内系统研究人民城市、人文城市理论与实践的著名学者。本次论坛,刘士林教授以《人民城市:从何处来与如何建设》为题,首先梳理了人民城市的时代背景,指出人民城市从一开始具有拨乱反正、规范治理、塑形铸魂的重要内涵和功能;其次,回答“建设人民城市,目前需要做什么?”他提出了“四个需要”,即建设人民城市,需要深入开展人民城市理论研究;需要创新开展人民城市制度设计;需要与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密切结合起来;需要更加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参与性。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忠教授原创性地提出了“涂层式城市更新”这一新颖概念。他指出,人民城市有“四因”,即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和质料因,这四因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化统一。形式主义是对形式的异化式运用。反对形式主义,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涂层”作为更新城市的重要工艺、技术、策略,当其运用不当时,城市更新就可能陷入形式主义误区。涂层式城市更新有三个表现,忽视功能完善的景观式更新;有违时代趋势的复古式更新;脱离自身传统的模仿式更新。陈教授还分析了导致涂层式更新的主要原因和多重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克服涂层式更新,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更新的人文、人本、人民目的,进一步确认城市生活的全面、有限内涵,进一步把握城市系统的构成、变迁规律,进一步确认城市变迁的自然、生态限度,进一步确认城市技术的伦理、道德底线。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董慧教授以《人民城市: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为题进行了线上分享。董慧教授对人民城市进行过深入研究,她指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思想的最新成果。在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及其精神的实践中,我国诸多城市已经探索出创新特色、富有成效的发展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周尚意教授是我国文化地学理领域的著名学者,本次论坛,她以《主体间性与城市空间理解》为题进行了学术味十足的观点分享。她认为,对北京旧城空间格局的理解是多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折叠),我们对历史文化空间的解读都是多级主体间性的。周教授分析了两个案例,一是广东揭阳古城,二是北京前海忆江南。多层级的主体间性,一定会生成多种城市空间格局的解读,而令更多的人认同的解读,可能并非是设计者的原意,但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可以解释这种跨越时空的理解。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郭万超研究员以新时代首都治理现代化的“体街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问题。他认为,应积极响应“基础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检验人民城市发展的最终尺度。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对此他提出三个路径,一是要构建治理和服务一体化、全流程、全覆盖、高效联动的科学化立体系统。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层治理方法论,全力提升为民服务为党分忧效能。三是通过平台搭建为精细化基层治理畅通沟通渠道。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是国内研究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大专家。本次论坛他聚焦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这一议题。他认为,文化产业是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驱动力。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元宇宙文化产业与AI文化产业的新时期,人文沉浸式与技术沉浸式融合的全方位文化体验项目,如元宇宙文化体验园(线上线下)将成为每个城市提升竞争力、吸引青少年文化体验旅游和传播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孵化城市IP的重要平台。

交流环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发院/人文学院的汪琼枝、石炀、陈松川、陈荟洁等几位老师从各自领域和研究视角进行了有益探索。

最后,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学院长秦红岭教授进行了论坛总结。她指出,建大文化论坛(2023•夏)尽管只有短短半天时间,内容却十分丰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人民城市与城市文化、空间治理”这一主题,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显示了人文的高度、深度与跨度。对各位专家分享的主要观点总结之后,秦红岭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出,人民城市不是一种新的城市类型,而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一种政治品性、价值基点和善治之道。作为政治品性的人民城市理念,基本要求是深刻揭示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坚持人民至上,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推进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作为价值基点的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揭示了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基本要求是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需求为价值内容,以人民满意为价值标准,紧贴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城市更宜居。作为善治之道的人民城市理念,强调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路径的城市治理逻辑。人民城市的善治之道,就是将城市治理看作一种服务于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这一良好目标取向的城市治理过程和路径。

本次论坛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与城市文化、空间治理”主题,深入研讨人民城市的理论范式、空间治理、文脉传承、公众参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问题,探索具有标杆作用和示范意义的人民城市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本次论坛取得了积极的学术成果,为北京建设人民城市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