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广场之北京冬奥会延庆综合管廊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综合管廊从2017年9月开工,2019年1月7日全线贯通,2019年9月完工,工程施工时间不到700天。综合管廊作为延庆赛区基础性保障工程,统筹安排造雪用水、生活用水、再生水、电力、电信及有线电视等管线入廊,为冬奥会延庆赛区提供市政管线能源输送支持,是维持保障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奥运村、媒体中心等设施的能源生命线。该综合管廊南起延庆区佛峪口水库,北至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全长约7.9公里,进口段海拔550米,出口段海拔1100米,垂直提升550米,其中01标段平均坡度5%,02标段平均坡度10%,最大坡度达到15%,是国内首条投入使用的大落差、大坡度山岭综合管廊,也是世界首条高寒地区大坡度山岭隧道综合管廊。

管廊断面示意图

综合管廊通过中板分为“下一上三”两层四舱结构。一层的水舱中,两侧依次排列着直径800毫米的两根造雪主水管线,两根直径400毫米的自来水供水管线和一根直径300毫米的再生水管线。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数十万立方米的用水就通过这条地下综合管廊完成输送。管廊中间是一条应急维修道路,工程检修车辆可以在管廊内畅通行驶。综合管廊第二层被隔成两个电力舱和1个通讯舱。综合管廊内水管铺设总长达39.5公里;电缆铺设总长达110公里;通信线缆铺设总长达126.4公里。

水舱实景

工程设计单位为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单位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牵头组织实施,中铁十八局、中铁十四局负责施工建设。北京建筑大学受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参与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测试工作。

作为世界首条高寒地区大坡度山岭隧道综合管廊,其通风设计及通风分区受地理、环境限制,技术复杂程度高。通风团队综合地理地形、气象、线缆散热、人员逃生等多维约束条件,突破城市综合管廊通风分区长度极限和现行规范标准,设置四个通风分区,最长通风分区长达1830m;电力舱、信舱、水舱通风需求各不相同,创新性提出了“分区分送共排”通风方案,满足电力舱239W/m散热(总发热量1.5MW)及水舱作为火灾逃生通道正压需求;管廊内部支架结构、主支洞交汇节点结构复杂,利用CFD建立多物理场模型,准确计算风压、风阻及节点气流组织,风量较常规计算方法降低20%,风机容量降低为常规管廊的1/6;研发动态双向送风技术,利用管廊高差、温差所形成的自然通风,自动调整送风方向和送风量,降低通风系统能耗。

十八局标段管廊自然通风测试(2017年1月19日)

自然通风现场测试合影(2017年1月19日)

管廊内部通风及温湿度环境测试(2023年7月25日)